【內容簡介】
本書選取了四十位歷史名人,從為人、做官、求學、處世四個角度,生動講述了歷代名人及其家族在遵循家風家訓方面的不同做法,以及這些做法所帶來的不同結果,深入地揭示了家風家訓的真諦與力量。
本書采取以史為綱、以訓為目、以人為本、以事為據的敘述方式,內容豐富,正反對比鮮明;采用講故事的表現形式,增強了全書的可讀性。
【目錄】(部分)
為人之道
01、顏之推:平實家訓傳大義
02、司馬遷:大孝之道在立身
03、蘇洵:兄弟團結共患難
04、王祥:五德傳世家門旺
05、陶淵明:兄弟不和禍害大
06、李鴻章:寡欲養生擋誘惑
07、劉備:教子無方養庸主
08、方孝孺:嚴以修身養貞節
09、高攀龍:好人何需怕吃虧
10、楊繼盛:人當立志為君子
做官之道
11、周公:子孫忘德難保國
12、司馬光:清廉家風天下名
13、范仲淹:莫營私利做清官
14、李世民:自違家訓損國運
15、包拯:家門不容貪腐者
16、楊震:傳子當傳清白德
17、曹操:奢靡不是我家人
18、曾國藩:居官不以錢為本
19、彭玉麟:錢財貪多禍患大
20、鄭板橋:世道污濁為官怒
……
【內容節選】
顏之推:平實家訓傳大義
“夫圣賢之書,教人誠孝,慎言檢跡,立身揚名,亦已備矣。魏晉已來,所著諸子,理重事復,遞相模學,猶屋下架屋、床上施床耳。吾今所以復為此者,非敢軌物范世也,業已整齊門內,提撕子孫……”
這段話出自《顏氏家訓》,大意是作者闡明自己之所以要寫下這部家訓,并非是要用來“治國治天下”,或者冒充圣賢揚名立萬,只是立足于養成良好家風,達到修身齊家的基本目的。
聽來極其平實,不太“高大上”。
這種平實態度卻造就了一部曠世之著。
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,傳承至今的家風文化遺產何其多,家訓方面的著作更是不計其數,若要從中選一部影響最大、流傳最廣的出來,那么必然就是這部平實的《顏氏家訓》。而這部成書于南北朝亂世末期的家訓著作,之所以會產生出如此重大的價值,也就在于其提倡者——顏氏家族,許多家族成員都以平實態度遵守了那些平實的訓誡,并從這種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平實中培養出了一股大義……
家風不可亂
《顏氏家訓》的作者名為顏之推,乃距今大約1500年的南北朝末期人氏,其先祖為孔子高徒顏回。那顏回生活的時代正值春秋諸侯爭霸戰的高潮,紛亂不已,而他的后世子孫顏之推生活的南北朝末期,紛亂程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,其一生顛沛流離,屢屢命懸一線,多次親歷王朝覆滅,受夠了身為亂世人的苦楚悲涼。
論出身,其實顏之推還算是一個家境優厚的士族,其父顏協學識過人,在南梁王朝荊州刺史蕭繹麾下擔任重職,家境還算不錯。不幸的是,父親在顏之推八、九歲時便早早離世,家道隨之中落,物質生活堪憂的同時,顏家的家風也在衰頹,直接影響到顏之推的成長,故而后來顏之推在《顏氏家訓》開篇就提到當年喪父之后,因為缺少訓導,自己的作風一度走上歪路,似乎還犯了一些頗大的過錯,成年之后才有些醒悟收斂——“年始九歲,便丁茶蓼,家涂離散,百口索然……肆欲輕言,不修邊幅。年十八九,少知砥礪,習若自然,卒難洗蕩。二十已后,大過稀焉”。
好在顏之推并未讓自己的才智發展也走上歪路,反而是有所精進,深為蕭繹賞識,成年之后得以靠此踏上仕途。
他的仕途一開始,就遇上了戰亂,乃至死亡的威脅。
當時南梁王朝有名為侯景的叛將席卷境內,手握重兵的蕭繹本可以火速平叛,卻因為私心作祟,想借侯景之手除掉競爭對手,好讓自己出來收拾殘局,當上皇帝。為了做做樣子給世人看,便派了寶貝兒子蕭方諸領了萬余人馬前去意思意思,而陪同者之一便是顏之推。結果是被侯景一頓痛打,全軍覆沒,顏之推與蕭方諸等人都做了俘虜。
這個侯景其實是從北方逃亡來的軍閥,殘忍嗜殺,尤其仇視士族,因為這些人以前十分鄙夷自己,他一見到這些俘虜,便要大開殺戒。
眼看人頭不保之際,卻有侯景部屬出來相救,保得性命,在牢中困了三年,直到“大功告成”的蕭繹登上帝位。
蕭繹也并沒有在帝位坐太久,僅僅兩年他的王朝便被從北方殺來的西魏攻滅。
顏之推再度被俘。
不幸中的萬幸,在于那西魏政權,對于有真才實學之人十分重視,顏之推這樣的人物,本可以再度謀個官來當當,他卻始終不從。不僅不從,還在始終尋找逃走的機會,在被俘一年多之后,偷偷以船運家人,過黃河,到達了另一北方王朝北齊,計劃由此繞道回到故國。
他的故國卻早已改朝換代,被名為南陳的政權所取代。
故國亡去人猶在,人往何處去?
顏之推只得留于北齊,開始了在異國為官的人生。
……